预算管理系统的误区
全面预算管理在国际上已经推行了很久,实践证明,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运营绩效、成本考核、职业经理考评、计划预测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很多国内企业从中受益。
但一些理解上的误区也阻扰着企业推进预算管理进步的步伐。
投入成本巨大,预算管理受考量
预算管理的投入成本巨大是被其诟病的首要原因,特别是相当多的预算参与者在预算的录入、审核、汇总方面的时间占据了年度预算的2-3个月,浩大的工作量使人们放弃了对预算逻辑、预算准确性的追求,也使得抱怨大多集中于此。
财务部门的独角戏
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只有财务部门在做,似乎财务组织在整个预算工作中是最积极的,牵头、汇总、分析都是他们在做,财务组织在预算管理中逐渐被孤立,预算做的好坏也只关系到财务组织,其他组织也只是应付了事,当然,预算做不好也要财务部来承担责任。
理解误区导致预算失效
预算管理是属于企业管理方法的一种,其宏观角度体现的是公平和量化的思想;微观角度,当一系列预算目标被设定后,这些指标作为计划深入到企业经营过程,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国内企业在实务操作中赋予预算管理各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使命:绩效、控制、内控、预测、计划等等,甚至一些企业混淆预算管理和ERP。
多重目标导致顾此失彼
在实践中,对于预算管理赋予多重目标不符合现实。首先,绩效和控制是必须结合企业文化才可能逐步推进的;其次,过多的人参与也削弱了预算对于绩效的支撑作用;最后,在缺乏合适工具支撑下,急功近利的奢望通过大跃进来推进预算管理而不重视预算文化建设往往是拔苗助长,进而扼杀了预算管理这一工具的成长环境。
单一预算目标优于多重预算目标
任何管理工具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过于强调预算管理的宏观性不可避免导致多重预算目标。微观角度的预算管理实践必然使企业将预算管理和内部责任考核联系起来,一旦建立了以预算为主导的考核体系,而通过考核与预算管理的宏观目标做对接,就形成了微观对宏观的反馈。
抓大放小 紧扣重点 不必完美
事无巨细的管控将使预算丧失对市场和变化的反应能力。抓大的含义,首先是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其次是区分可控和不可控,最后是区分激励和控制。只有控制没有激励的预算管理是一个枷锁,只有激励没有控制的预算管理是一个脱线风筝罢了。
过分重视合理性 善待执行偏差
如果要想让一年前编制的年度预算能和实际执行偏差很小,往往就在第四季度使执行值靠近预算值。在收入预算完成的情况下,不再有动力去开拓市场,在费用预算没有用完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的花掉。所以,准确性对于预算管理来说是一个悖论。实际上,在预算和变化合理性的前提下,准确与否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企业编制预算的落脚点只能是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