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观点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员篇

 2014-06-25

选人与吸引人才

共享中心最大的成本就是人,最大的资源也是人,在朱总的眼里,人才是非常重要的。K 公司共享服务中心的人既来自外部招募,又来自内部调整与培养,相比较其他常见的要求以外,朱总有她自己的特点:

招募标准:K 公司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分工很细,所以朱总首先在招聘时就会招有具体相关经验的人,其次具有服务性经验,具有服务意识的人员为佳,第三优先考虑著名服务、咨询机构人员。第四,专人专岗位,这是为了避免精力影响,不建议其他岗位尤其是管理岗位的兼任。例如原来是在德勤、普华,本来就是专业做这个领域的工作,只不过原来面对的是广大外部客户,现在是对集团内部的客户。这类人员接触新政策的渠道较多,与专业服务商的接触较多,跟税务局关系较好,开展工作就会比较顺畅。在这种情况下,聘用这样的人才在共享服务中心专注于某一项工作,相比较原来的工作环境就能更全心地投入,包括从业务单元获取信息也好,传达政策也好,远比让工厂财务经理身兼数职要好很多。

用学习与收获吸引人才

朱总所在的共享服务中心是亚太区的共享服务中心,相比较一般的共享服务中心,这是她认为吸引人才的优势之一。在这里,能够进一步开拓眼界,可以看到多种不同类型的财务处理方式,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打交道,个人的知识可以在非常广阔的范围产生效益,

从某种程度比较吸引人才进来。其次是服务中心职能较多,内部轮岗的机会较多,相较其他共享服务中心、外资公司、专业财务岗位能够学习更多内容,对人才也是一种吸引。第三在共享服务中心里专人专岗,能够有足够的精力深入并更好地产生工作效果。以税务共享为例,共享税务类似于在共享中心搭建一个税务专家的平台,由这些专家来负责相关区域、相关领域的税务政策。K 公司亚太区一共有5 位同事负责税务共享,人员的素质和效率都很高。这个税务的服务模式有点类似外面的税务事务所,事务所里一个客户经理可能要对很多很多客户,共享服务中心类似这样的模式,只是作为长期的专业在企业内部服务,对企业了解更深,所以对于原来这些税务机构、咨询机构高强度、大范围的工作方式,这里相较更集中,专注,无须重新了解客户,因为客户主要是企业内部客户。

内部培养

首先K 公司内部有交流和学习的网络,有定期的培训,整个亚太区的财务人员每年有一次亚太区的财务会议,这样的目的为了让平时多以电话、电脑联系的多方,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年大家见一次面会有利于沟通与了解。其次K 公司共享服务中心内部会做很多跨职能知识分享,每一个职能里能手级的人物会定期做一些分享,例如讲座,同时欢迎其他职能同事旁听。因为外资公司通常分工很细,这样一方面让员工在分工很细的公司可以看到其他领域,扩展视野,另外也让他知道自己对哪些工作感兴趣,可以去申请一些轮岗的机会,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工作方向确定比较有利。第三,提供内部转换岗位职能的机会。对于内部服务的客户可以通过轮岗最后选择至财务共享中心工作。继续以税务共享为例,这部分服务人员有一部分人是从外部招进来的税务专业,也有同事是从内部提升上来,通过内部轮岗的方式,只要有意愿结合自身的努力以及学习,K 公司愿意给这样的机会,比如一位工厂的财务经理,他有意愿朝税务这个专业方向去发展,通过轮岗发现能够胜任,就非常欢迎他加入共享服务中心的团队来。

共享服务中心的考核

关于K 公司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总要求是效率提升、加强控制。成本控制是共享服务中心一个主要的目标,但是往往短期看不到,长期来讲企业成本肯定是下降的,其中当然包括人工成本,尤其是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成本本身就是主要的成本。对于朱总来说,控制人力成本的方法是人员人数增长的趋势与业务增长趋势相同,但人数增长是低于业务增长的,如果总体业务增长是10%,共享服务中心人数增长不会超过5%,一直是维持较低的增长。

对于共享中心人员的考核必然涉及到量化,往往有些工作很难量化。朱总的方式是客观的以系统里的数据为准,所以要做好系统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因为这些数据一方面作为对员工的考核,一方面也是共享服务中心对内部客户收取费用的标准。通过系统给出工作

量的相关报告,每个人员处理的工作量都有记录。在设计系统标准时,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国家、上下游供应商的习惯与要求。以发票处理为例,不同国家处理一张单据的时间不同,检查项可能不一样,供应商开票习惯可能不一样,中国常见是将很多项目统一在一张发票内,国外可能是一个项目就开一张发票。共享服务中心根据这些特点的不同做一些相应的平衡。对于税务筹划等岗位是没法简单当下去按业务量量化的,朱总的建议是可以结合工作产生的效益等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