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观点

机会成本

 2014-05-09

  每年的五一节都赶上NBA的季后赛,今天上午在家看了一场焦点战,背水一战的火箭队终于主场赢球。教练算是赌对了,给了林书豪31分钟的出场时间。林书豪也不负众望,终于在第六场比赛里打出了与他千万年薪匹配的20+的数据。其实,内行或者星探从来不看表面数据,而是要看效率值,比如说投篮成功率。一场48分钟的比赛,一个队的平均出手次数一般就八十来次,你投多了,队友投篮机会就少了。这里就有一个经济学里常说的机会成本问题,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两个互相排斥的选项,选择了一个,就是以牺牲另一个的机会作为成本的。比如说一个人一生只读一个四年本科,选择了留学,就牺牲了国内的校园生活体验。

  机会成本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让我再说一个。这回从NBA说到MBA。我在97年与南洋理工大学的老师进行入取前的电话面试时,也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方向,就受这位面试官的推荐影响,选了自己一点基础知识都没有的MIS(信息系统管理)。6个月后入学了,第一周的课上下来,痛苦得一塌糊涂。我没有任何IT背景,这课本的每一页都如同天书一般。于是就申请换成财务方向,但被MIS的专业主任,一个印度教授狠狠地剋了一顿:我们每年只招5个MIS专业方向的全职学生,你这样做对于没有录取的人是不公平的,因为你剥夺了他人的学习机会。那一周,我正好三十周岁,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选择的机会成本。几个月后,经济学的老师讲到这个概念时,我马上举手:老师,我可以分享。

  我读到初二,才第一次有机会踢足球,有一段时间简直迷上了足球,三十多度的酷暑天会一个人跑到球场上去练基本功。当时曾一度以为自己有极高的天赋,在得知已错过了成为职业球员年龄时,居然还十分失望。其实,从绝对意义上讲,像我这样校运动会经常拿个短跑名次的,身体素质还过得去,如果毕终身之力,刻苦习练,做个专业运动员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但问题是,你只有一个青春可以挥度,选择了足球,你就放弃了其它所有的选项。所幸,我是13岁才开始碰足球的,在梦已不成为梦的时刻接触到的机会,基本就构不成靠谱的选项,也就没有机会成本一说了。得,还是乖乖地读我的书。这样也相安无事三十年过去了,直到几年前看到一篇报道:日韩的足球居然是靠校园足球腾飞的,特别是大学足球相当普及。原来踢足球也得靠智商的,心里又掀起了一点小小的涟漪。在此插一句生活小贴士:在当事人已然错过之时,就不要主动提醒他原本可以成为他选项的机会了。

  再说一个学校里经常玩的游戏。我大学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玩桥牌。我觉得桥牌与我们江南一带玩的四十分玩法上非常相似,但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绝对与相对的概念分别。我们玩的40分,拿到大牌就是绝对的好牌,抢分升级就十分容易了。但桥牌却给每张大牌按照大小赋予点数(比如AKQJ从4点到1点递减),拿到点数超过平均值的一方必须赢得七圈(一共13圈)以上,否则贴点后反而会输。这就要求你打好每一圈牌,打出与你“身价”相符合的成绩。这种匹配性似乎贯穿了西方的平等、天赋与多样化等基本价值观。就如同圣经马太福音里说的,拿到五千银子的仆人与拿到2千银子的仆人,在主人回来的那一天应当交出不同的收成。这个就是天赋的本源概念:上天给予的禀赋是不同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不同,只有相对意义上的平等。禀赋多的理应给人类多做贡献,从芭比(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捐出几乎所有个人资产这一点,我看到了他们价值观的源头:才干与天赋是不一样的。才干可以让人自负,因为那是你的私产,而天赋其实是上天所赋予的,某种程度上讲并不属于你,你是借用者。既是借用,就要最大化发挥租借期的价值。就像火箭队的头号明星哈登,这最后一投,他必须投进,因为全队的机会都“借”给了他。他被认为是最有天赋的,就必须有这个担当。结果,前一场比赛输掉了他居然这样抢白质疑的记者:有本事你上啊!在美国人眼里,他这样的回答是缺乏常识的。

  写这篇文章的间隙,看到了一个微信群上有关中西医优劣的讨论。也加入进去讨论了,说着说着,觉得与这个主题还相关着呢,就把它引了进来。我觉得中医是瑰宝,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我不愿意加入多数国人引以为豪的陶醉之中。相反,从地球村的一员这个角度看,我感到了一丝惭愧。由于中国文化的封闭性,手艺都不外传,像中医甚至封闭到了传男不传女的极端,于是很多秘方失传了。我甚至觉得,就人体生命的奥秘,现代人的认知在许多方面还不如先人的智慧。如果国人是受神明的特别恩泽而得到某种开悟,或者简单地说,得到了每周天赋,就该将文明精华的火种代代相传,甚至扩展到异族中去。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如此璀璨文明之丢失,我中华民族是否有借而不用,暴殄天物之过呢?这个机会成本该怎么算?

  机会的特点是稍纵即逝,因为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空里。但这种局限是对于个体而言的,而人类文明之所以能演进发展,一个本质区别是我们具有超越任何物种的群体能力。如何解决机会成本的难题?答案也在群体协作上。而上苍似乎早为我们预备好了似的,让我们每个个体具有互补的差异性禀赋,这不仅为协作勾画了美好的前景,还提供了彼此赢得信任的基础条件。在个体那里无解的局限,在群体中通过协作就不是问题了。协作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资源的贡献与分享。最近在听罗辑思维,这个自媒体作者罗胖子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替别人读书。将自己读书的时间和思考所得的智慧无私地贡献出来,很好地解决了书籍爆炸与泛滥的时代现代人想读书又没时间读的两难选择。你选择了加班,就把读书的时间借给了工作。读书就成了你工作的一个机会成本,而罗胖通过这种分享就积极地跨出了协作的一步:以他这个读书人的特有禀赋,用他个人的时间为每个个体赢得了更专注地发展各自禀赋的宝贵时间。现在说的互联网思维,我觉得其中的一个精髓就是分布协作,而且是无边界的与陌生人协作,将每个个体选择时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点。

  最后,出道题给大家做做吧。是我二十年前出差时,在迪拜机场转机排队时听来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阴雨绵绵,天气恶劣,你开着自己的车回家,突然在一个公交车站看见三个人在等公交车,一个是病得非常严重有生命危险的老人,一个是曾经救你一命的医生,还有一个是你朝思慕想的梦中情人,但是你的车子只能载一个人,这时你将如何做才是最好?

  你的机会成本来了,你只有一辆车,且只有一个座位,选了任何一个,其他两个就成了你必须舍弃的成本,不管是内疚的心理成本,还是错失艳遇的终身遗憾?同事和我平时都喜欢这样的智力挑战题,特别想借这个国际舞台为咱国人争光,给外国人一个惊喜。我俩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是一个考量价值观的题目,于是陷入了哪个比哪个更重要的迷局之中了。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讨教出题的游客了,不想听答案的读者可以在此打住,自己再想一会,你的智商当会比我高的。

  答案是这样的: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载着那个老者去医院。顺手拿过老人手里的伞,接过医生递来的围脖,看着目睹这一切被感动得几乎要蹦出泪花的姑娘,优雅地给她披上围脖,邀请她跨入你的伞下,送她一起回家。。。。。。

  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里的小道具:汽车钥匙,伞,还有带着体温的围脖,让我忘记了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